基础到帮你抱住饭碗的知识

NTSCPAL还有几乎见不到的SECAM,差不多算得上是标清时代最常见到的标示符。720×576 4:3 隔行等等这些参数每次开始新项目都要检查的设置。可转眼到了高清时代,标示方法逐渐变成了1080i50720p50等线数+扫描方式+场频的写法。高清制播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了,依然还有很多从业的小伙伴们弄不清参数搞了好多乌龙 。所以在这里翻翻旧货跟大家分享一下,文中提高的很多概念引自维基百科,有兴趣大家可以多去看看。

高清电视(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简称HDTV),原国际电信联盟(ITU-R)给高清晰度电视下的定义是:“高清晰度电视应是一个透明系统,一个正常视力的观众处在距该系统显示屏幕高度的三倍距离上所看到的图像品质,应该得到有如观看原始景物或表演时所得到的印象”。其水平和垂直清晰度是常规电视的两倍左右,并且配有多路环绕声。

在谈到高清电视的时候,传输格式通常用以下的标号来解释:

垂直扫描线线数+扫描方式+场频或帧数

举例来说,720p60就是1280×720像素,以每秒60场频的速度逐行编码(60帧);1080i50就是1920×1080像素,每秒50场频的速度交替扫描(25帧)。常遇到的不是50就是60赫兹,帧和场的频率有时也单独标识,举例来说24p就是每秒24个逐行帧,50i就是每秒25个交错扫描的帧。

为什么高清时代不在简单的用PALNTSC这样简单标识方式呢?

因为广电的播出场频主要是依据所在地区电的赫兹数来决定的,常规来说我们只用到50赫兹或60赫兹两种模式的电,一般同一国家统一标准(印象中只记得日本存在不同地区用电赫兹标准不同的情况)。扫描方式均是隔行扫描,分辨率也只有720×576和720×480两种标准,方便直接简单标识。

而高清标准中分辨率、扫描方式、场频(帧速率)等标准的组合或者叫选择更加多样化,已经不能用原有PALNTSC来表示所有参数了。索性直接将主要参数信息简写成制式标准,如:1080i501080p50720p50直接简明。

高清标准分辨率

i/p扫描方式

1080p50这种写法中,“1080”表示垂直方向有1080条水平扫描线,“p”为逐行扫描(progressive scan),通常从上到下地扫描每帧图像。这个过程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为了保持较好的显示效果一般帧速率较高。这样带来的新问题是数据量的升高。所以当带宽受限时,通常采用一种折衷的办法,即每次只传输和显示一半的扫描线,即分场扫描。一场只包含偶数行(即偶场) 或者奇数行(即奇场)扫描线。由于视觉暂留效应,人眼不会注意到两场只有一半的扫描行,而会看到完整的一帧即隔行扫描(interlaced scan)。

逐行扫描

奇数行(即奇场)

偶数行(即偶场)

同样帧速率的情况下,隔行扫描比逐行扫描引起的视觉闪烁小。显示设备交替显示偶数行和奇数行。1080i 先扫描单数的垂直画面,再扫描双数的垂直画面,故只需要1080p一半的带宽,但是碰到高速移动的物体时,物体周围就有晃动现象。

如果在电脑等使用逐行扫描模式的显示器上播放隔行影像,画面中有移动的部份将会产生横线的锯齿状线条即场纹。若是两个“场”刚好是场景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么可能会出现两个场景同时出现的鬼影现象(通常所说的溶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去除交错”将隔行影像转换为逐行影像(有些软件也可从新解释素材)。

另外在影像中若是有细小的横向线条,恰巧线条的高度差不多就是一行扫描线的高度,那么又可能会出现在这个场这条横线会出现,下个场却又消失的现象,看起来这条横线是在“颤抖”(片尾字幕中尤为明显的“爬行”)。

通常来说,“p”逐行扫描模式更适于快速运动的内容,相对的使用“i”隔行扫描模式就会降低快速运动画面的质量。在网络播放的视频经常被制作成“p”模式,因为所有的电脑显示器都是逐行显示的。

实际上很多普通消费者并不清楚数字电视信号的高清与标清之分。目前世界范围内大多高清频道都是以1080i的模式播出,少部分高清频道选用720P模式。